电话
012-898266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集会通过)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机构、人员和职责第三章 决议和吸收第四章 监视治理第五章 教育帮扶第六章 排除和终止第七章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划定第八章 执法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事情,保障刑事讯断、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议的正确执行,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工具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淘汰犯罪,凭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社区矫正工具的监视治理、教育帮扶等运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社区矫正事情坚持监视治理与教育帮扶相联合,专门机关与社会气力相联合,接纳分类治理、个体化矫正,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工具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资助其成为守法公民。第四条 社区矫正工具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听从监视治理。社区矫正事情应当依法举行,尊重和保障人权。
社区矫正工具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产业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在就业、就学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第五条 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监视治理和教育帮扶。
社区矫正事情相关部门之间依法举行信息共享。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住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事情所需的经费应当根据划定列入社区矫正机构本级政府预算。第七条 对在社区矫正事情中做出突出孝敬的组织、小我私家,根据国家有关划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机构、人员和职责第八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事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事情。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社区矫正事情。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事情实行执法监视。
地方人民政府凭据需要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卖力统筹协和谐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事情。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凭据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构,卖力社区矫正事情的详细实施。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和打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根据划定的权限和法式审批。
司法所凭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托,负担社区矫正相关事情。第十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配备具有执法等专业知识的专门国家事情人员(以下称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推行监视治理、教育帮扶等执法职责。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机构凭据需要,组织具有执法、教育、心理、社会事情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履历的社会事情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事情。第十二条 住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事情。社区矫正工具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元或者就读学校应当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事情。
第十三条 国家勉励、支持企业事业单元、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气力依法到场社区矫正事情。第十四条 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执法,忠于职守,严守纪律,清正廉洁。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和其他到场社区矫正事情的人员依法开展社区矫正事情,受执法掩护。第十六条 国家推进高素质的社区矫正事情队伍建设。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增强对社区矫正事情人员的治理、监视、培训和职业保障,不停提高社区矫正事情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第三章 决议和吸收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议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工具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工具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
社区矫正工具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应当凭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工具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本法所称社区矫正决议机关,是指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议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牢狱治理机关、公安机关。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凭据需要,可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有关社会组织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社会危险性和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举行观察评估,提出意见,供决议社区矫正时参考。
住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应当提供须要的协助。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议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应当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执法划定的条件和法式举行。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工具举行教育,见告其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的划定以及违反划定的执法结果,责令其定时报到。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应当自讯断、裁定或者决议生效之日起五日内通知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并在十日内送达有关执法文书,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执行地公安机关。
社区矫正决议地与执行地不在同一地方的,由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将执法文书转送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工具,应当自讯断、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人民法院决议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议之日起十日内将社区矫正工具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牢狱治理机关、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由牢狱或者看守所自收到批准决议之日起十日内将社区矫正工具移送社区矫正机构。第二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吸收社区矫正工具,核对执法文书、核实身份、管理吸收挂号、建设档案,并宣告社区矫正工具的犯罪事实、执行社区矫正的期限以及应当遵守的划定。
第四章 监视治理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具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执法、行政法例,推行讯断、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议等执法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陈诉、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视治理划定,听从社区矫正机构的治理。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凭据裁判内容和社区矫正工具的性别、年事、心理特点、康健状况、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悔罪体现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治理、个体化矫正。矫正方案应当凭据社区矫正工具的体现等情况相应调整。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凭据社区矫正工具的情况,为其确定矫正小组,卖力落实相应的矫正方案。
凭据需要,矫正小组可以由司法所、住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人员,社区矫正工具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元或者就读学校的人员以及社会事情者、志愿者等组成。社区矫正工具为女性的,矫正小组中应有女性成员。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相识掌握社区矫正工具的运动情况和行为体现。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察访等方式核实有关情况,有关单元和小我私家应当予以配合。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实地察访等事情时,应当掩护社区矫正工具的身份信息和小我私家隐私。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工具脱离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对于因正常事情和生活需要经常性跨市、县运动的,可以凭据情况,简化批准法式和方式。因社区矫正工具迁居等原因需要变换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有关划定作出变换决议。
社区矫正机构作出变换决议后,应当通知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和变换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并将有关执法文书抄送变换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变换后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执法文书转送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机构凭据社区矫正工具的体现,依照有关划定对其实施考核赏罚。社区矫正工具认罪悔罪、遵守执法法例、听从监视治理、接受教育体现突出的,应当给予表彰。
社区矫正工具违反执法法例或者监视治理划定的,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训诫、警告、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治安治理处罚,或者依法提请打消缓刑、打消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对社区矫正工具的考核效果,可以作为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体现或者是否严重违反监视治理划定的依据。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卖力人批准,可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增强监视治理:(一)违反人民法院克制令的;(二)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脱离所居住的市、县的;(三)拒不根据划定陈诉自己的运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四)违反监视治理划定,被给予治安治理处罚的;(五)拟提请打消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
前款划定的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的期限不得凌驾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实时排除;对于期限届满后,经评估仍有须要继续使用的,经由批准,期限可以延长,每次不得凌驾三个月。社区矫正机构对通过电子定位装置获得的信息应当严格保密,有关信息只能用于社区矫正事情,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工具失去联系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刻组织查找,公安机关等有关单元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协助。查找到社区矫正工具后,应当区别情形依法作出处置惩罚。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矫正工具正在实施违反监视治理划定的行为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克制令等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刻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当立刻通知公安机关加入处置。第三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具有被依法决议拘留、强制隔离戒毒、接纳刑事强制措施等限制人身自由情形的,有关机关应当实时通知社区矫正机构。第三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具切合刑法例定的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执行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并将减刑建议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社区矫正机构的减刑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第三十四条 开展社区矫正事情,应当保障社区矫正工具的正当权益。社区矫正的措施和方法应当制止对社区矫正工具的正常事情和生活造成不须要的影响;非依执法划定,不得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社区矫正工具的人身自由。
社区矫正工具认为其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或者有关机关申诉、控诉和揭发。受理机关应当实时管理,并将管理效果见告申诉人、控诉人和揭发人。
第五章 教育帮扶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为教育帮扶社区矫正工具提供须要的场所和条件,组织发动社会气力到场教育帮扶事情。有关人民团体应当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教育帮扶事情。
第三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凭据需要,对社区矫正工具举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强其法治看法,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对社区矫正工具的教育应当凭据其个体特征、日常体现等实际情况,充实思量其事情和生活情况,因人施教。第三十七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元,依法对就业难题的社区矫正工具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指导,资助社区矫正工具中的在校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十八条 住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引导志愿者和社区群众,使用社区资源,接纳多种形式,对有特殊难题的社区矫正工具举行须要的教育帮扶。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工具的监护人、家庭成员,所在单元或者就读学校应当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对社区矫正工具的教育。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公然择优购置社区矫正社会事情服务或者其他社会服务,为社区矫正工具在教育、心理领导、职业技术培训、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提供须要的帮扶。社区矫正机构也可以通过项目委托社会组织等方式开展上述帮扶运动。
国家勉励有履历和资源的社会组织跨地域开展帮扶交流和示范运动。第四十一条 国家勉励企业事业单元、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工具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技术培训。招用切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工具的企业,根据划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凭据社区矫正工具的小我私家特长,组织其到场公益运动,修复社会关系,造就社会责任感。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具可以根据国家有关划定申请社会救助、到场社会保险、获得执法援助,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须要的协助。
第六章 排除和终止第四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具矫正期满或者被赦免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社区矫正工具发放排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通知社区矫正决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第四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具被裁定打消缓刑、假释,被决议收监执行,或者社区矫正工具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四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具具有刑法例定的打消缓刑、假释情形的,应当由人民法院打消缓刑、假释。对于在磨练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讯断宣告以前另有其他罪没有讯断的,应当由审理该案件的人民法院打消缓刑、假释,并书面通知原审人民法院和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
对于有第二款划定以外的其他需要打消缓刑、假释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执行地人民法院提出打消缓刑、假释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打消缓刑、假释建议时,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有关证据质料。第四十七条 被提请打消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工具可能逃跑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在提出打消缓刑、假释建议的同时,提请人民法院决议对其予以逮捕。
人民法院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议。决议逮捕的,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不得凌驾三十日。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社区矫正机构打消缓刑、假释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裁定,将裁定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拟打消缓刑、假释的,应当听取社区矫正工具的申辩及其委托的状师的意见。人民法院裁定打消缓刑、假释的,公安机关应当实时将社区矫正工具送交牢狱或者看守所执行。
执行以前被逮捕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打消缓刑、假释的,对被逮捕的社区矫正工具,公安机关应当立刻予以释放。第四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具有刑事诉讼法例定的应当予以收监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执行地或者原社区矫正决议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决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决议,将决议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决议收监执行的,由公安机关立刻将社区矫正工具送交牢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牢狱治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决议收监执行的,牢狱应当立刻将社区矫正工具收监执行。
第五十条 被裁定打消缓刑、假释和被决议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工具逃跑的,由公安机关追捕,社区矫正机构、有关单元和小我私家予以协助。第五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具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其监护人、家庭成员应当实时向社区矫正机构陈诉。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实时通知社区矫正决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七章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划定第五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凭据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的年事、心理特点、发育需要、发展履历、犯罪原因、家庭监护教育条件等情况,接纳针对性的矫正措施。社区矫正机构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确定矫正小组,应当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到场。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划分举行。第五十三条 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的监护人应当推行监护责任,负担抚育、管教等义务。监护人怠于推行监护职责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督促、教育其推行监护责任。
监护人拒不推行监护职责的,通知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置惩罚。第五十四条 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和其他依法到场社区矫正事情的人员对推行职责历程中获得的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除司法机关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元凭据国家划定查询外,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的档案信息不得提供应任何单元或者小我私家。
依法举行查询的单元,应当对获得的信息予以保密。第五十五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社区矫正机构应当通知并配合教育部门为其完成义务教育提供条件。
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的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定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年满十六周岁的社区矫正工具有就业意愿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元为其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给予就业指导和资助。第五十六条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团结会、未成年人掩护组织应当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事情。
国家勉励其他未成年人相关社会组织到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事情,依法给予政策支持。第五十七条 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任何单元和小我私家不得歧视。有歧视行为的,应当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法作出处置惩罚。
第五十八条 未成年社区矫正工具在社区矫正期间年满十八周岁的,继续根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有关划定执行。第八章 执法责任第五十九条 社区矫正工具在社区矫正期间有违反监视治理划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治理处罚法》的划定给予处罚;具有打消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情形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置惩罚。
第六十条 社区矫正工具殴打、威胁、侮辱、骚扰、抨击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和其他依法到场社区矫正事情的人员及其近亲属,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治理处罚。第六十一条 社区矫正机构事情人员和其他国家事情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处分;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使用职务或者事情便利索取、收受行贿的;(二)不推行法定职责的;(三)体罚、荼毒社区矫正工具,或者违反执法划定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社区矫正工具的人身自由的;(四)泄露社区矫正事情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的;(五)对依法申诉、控诉或者揭发的社区矫正工具举行攻击抨击的;(六)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
第六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事情违反执法划定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检察建议。有关单元应当将采取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的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没有采取的应当说明理由。第九章 附则第六十三条 本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
本文来源:澳门新威斯人网站-www.ruangjurnalis.com